保健品是否是暴利,定性不在于保健品本身,而是銷售保健品的公司和參與人。銷售出去多少錢的產品,要給予多少錢的服務,這就是價值交換。如果銷售人員收了錢,沒事了,那就是暴利。
任何一個銷售服務的行業(yè)都要賺錢,就舉咱們日常的生活例子,飯店里的拍黃瓜,黃瓜批發(fā)進貨一根5毛1塊錢,拍到盤子里,香油加蒜,出來15塊錢!你說是否是暴利?海底撈是比其他火鍋好吃嗎?京東來是比其他商超產品好嗎?等等企業(yè)不光是保證了產品質量,而是營銷策劃人明白,營銷本質。即銷售出多少錢的產品,就要給予多少錢的服務和售后服務。
現(xiàn)在信息傳遞的非?,行業(yè)內外的人基本都可以知道保健品的批量進價和零售價,對于一些真的想做好保健品銷售的公司來講,也是有優(yōu)惠政策的,比如買一贈一、然后減免一些零頭、再加些贈品,這些成本并不低。還有保健品起作用需要長期服用,一般銷售保健品的公司是按療程銷售的,市場上的價格一般一天幾塊錢,有稍微原料貴的可能一天十幾二十塊錢,這個價格相比藥店的藥來講,并不高。只是說吃藥不是天天吃、長期吃,而保健品要出效果,是需要吃一段時間來調理身體的。把一個階段的量合到一起就顯得錢好像是多了。對于一些附加值高的產品的確價格是有些高,但是銷售保健品的公司銷售方式有相對共有的特征。也不光是零售價減去進貨價那么簡單,有人員工資、贈品、房租等支出,再加上持續(xù)長期針對老年人提供優(yōu)質服務,員工付出時間以及情感,如果也要計費的話,剩下的利潤又有多少呢?
其實冷靜的想想,媒體看問題就是人在看問題,人的心理看問題就會出相對結果:往往會把事實描述過了。如果看到企業(yè)產品銷售的價格高些,有可能就會引來人說暴利、不道義、坑賺消費一者的錢,其實做為一個社會企業(yè)賺錢是肯定的,沒有適當利潤,哪有優(yōu)質的服務呢?